鲁棒性译名溯源:谁将“robustness”引入中文科技圈?
一个音译术语的诞生
在中文科技文献中,“鲁棒性”这一特殊译名始终引发学者们的讨论。这个直接音译自英文“robustness”的术语,既保留了原词的发音特征,又通过汉字组合赋予了新的语义内涵。追溯其起源,这一译名的确立可归因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学术翻译实践。
关键人物与学术脉络
根据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早期文献记载,“鲁棒性”译名的确立与控制系统理论专家韩曾晋教授密切相关。在1980年代初翻译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(IFAC)文献时,韩教授团队首次将“robustness”译为“鲁棒性”。这一译法随后通过《自动化学报》《控制理论与应用》等核心期刊迅速传播,成为控制理论领域的标准术语。
译名选择的语言学考量
“鲁棒性”的翻译体现了科技术语翻译中的音意兼顾原则。“鲁”字对应“ro”的音译,而“棒”则巧妙传达了“坚固”“强健”的语义特征。相比直译为“稳健性”或“强壮性”,“鲁棒性”在专业语境中更具区分度,避免了与既有术语的混淆。这种译法既保持了术语的专业性,又通过汉字组合创造了新的技术语义场。
学科传播与术语标准化
随着控制理论向计算机科学、通信工程等领域的扩散,“鲁棒性”这一译名逐渐跨越学科界限。1990年代,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将“鲁棒性”收录为规范术语,标志着其在中文科技话语体系中地位的正式确立。这一过程体现了科技术语从个体创造到集体认同,最终实现标准化的典型路径。
术语演变的当代启示
“鲁棒性”案例为当代科技术语翻译提供了重要参考。在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等新兴领域,类似“鲁棒性”这样的创造性译法仍在不断涌现。这一译名成功的关键在于:既保持了与原术语的语音关联,又通过汉字组合创造了恰当的语义联想,同时具备足够的专业区分度。这种翻译策略对于构建中文科技话语体系具有持续的价值。
结语:译名的生命力
从控制理论到人工智能,“鲁棒性”这一译名已深深融入中文科技话语体系。其诞生与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术语构建上的智慧,更展现了科技文化交流中术语翻译的重要作用。一个成功的译名,既是对原概念的准确传达,也是目标语言文化创新的体现。